【概要描述】
【概要描述】
1. 来源
本品为败酱科植物甘松Nardostachys jatamansi DC. 的干燥根及根茎。
2. 产地沿革
甘松始载于唐代陈藏器《本草拾遗》,云:“出凉州。”唐代凉州为今甘肃武威一带。李珣《海药本草》记载:“谨按《广志》云:生源州。”《广志》 为晋代郭义恭所撰,初唐诗人苏颋曾有五言排律《同饯阳将军兼源州都督御史中丞》,从诗词与古文考证分析,源州为甘肃平凉一带。说明唐代及以前甘松产于甘肃武威、平凉一带。《本草图经》云:“甘松香,出姑臧,今黔、蜀州郡及辽州亦有之。”姑臧为今甘肃武威一带,北宋时期黔州为今重庆彭水、黔江一带;蜀州,今四川新津、崇州一带;辽州,在今山西左权一带。说明当时甘松产于甘肃武威,在重庆彭水、黔江,四川新津、崇州及山西左权一带山野均有分布,其产地范围较广。《证类本草》所附药图为“文州甘松香”,文州,即今甘肃文县。明代《本草品汇精要》除转载了以前文献中甘松的产地外,还特别指出了甘松的道地产地是“文州”。李时珍曰:“甘松香,产于川西松州,其味甘,故名。”松州即今四川松潘,说明四川松潘是道地甘松的集散地。《本草原始》记载:“今黔蜀州郡及辽州亦有之。始产川西松州。其味甘而香。故名甘松香。”清代《植物名实图考》云:“昆明山中亦产之。”
1930年《药物出产辨》曰:“甘松产四川松泮县、江油县、龙安府、茂州等。”1937年《本草药品实地之观察》记载:“名见《开宝》,《纲目》列于芳香类。李时珍曰,甘松产于川西松州(四川松潘),其味甘,故名。金《光明经》谓之‘苦弥哆’。马志引《广志》云,甘松出姑(贵州)、藏(西藏)、凉(甘肃)州诸山。苏颂曰,今黔、蜀州郡及辽州亦有之。可知本品之产域, 西北为甘肃及四川之松潘,西南为云、贵及川、滇边界,以及印度、喜马拉雅,高达一万尺山地产出之香料药材也。北平市品称芽甘松,据云来自四川。”
综上所述,甘松在本草文献中最早记载的产地是今甘肃武威和平凉一带山中,宋至清代增加了今重庆、四川、山西和甘肃文县,认为甘肃文县为道地产地。近代增加了云南、贵州和西藏。甘松的产地越来越广泛。通过对甘松资源进行调查,发现甘松主产于四川阿坝、甘孜,青海果洛、玉树。唐代记载的甘肃武威、平凉一带,宋代记载的重庆彭水、黔江,四川新津、崇州及山西左权一带,清代记载的昆明山中,目前均未发现有分布。
3. 道地产区及生境特征
3.1 道地产区
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四川阿坝、甘孜,青海果洛、玉树及甘肃甘南的高山草原、草甸及其周边丘状高原地带。
3.2 生境特征
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四川阿坝、甘孜,青海果洛、玉树及甘肃甘南所包含区域,为四川、青海、甘肃三省交汇处。区域经纬度在北纬31°30′~ 35°,东经 97° ~ 104° 30′,地形为东南部为高山峡谷区,中部为山原区,西北部为高原区。川甘松主要生长在海拔2600m ~ 4200m的丘状高原区。该地的丘状高原属大陆高原性气候,四季气温无明显差别,冬季严寒漫长,夏季凉寒湿润,年平均气温0. 8℃~ 4. 3℃。川甘松喜温湿气候,生长在海拔较高的高山草原、草甸,常生于向阳山坡小灌木丛、草丛中,土壤条件一般为腐殖质、有机质丰富、松软透气的壤土。
4. 性状特征
甘松略呈圆锥形,多弯曲,长5cm ~ 18cm。根茎短小,上端有茎、叶残基,呈狭长的膜质片状或纤维状。外层黑棕色,内层棕色或黄色。根单一或数条交结、分枝或并列,直径0.3cm ~ lcm。表面棕褐色,皱缩,有细根和须根。质松脆,易折断,断面粗糙,皮部深棕色,常成裂片状,木部黄白色。气特异,味苦而辛,有清凉感。
川甘松药材略呈锥形,多弯曲如虾,上粗下细。根茎上附有地下茎残基及多层的枯叶残基,长1cm ~ 4cm, 外层棕黑色,内层棕色或黄色,呈狭长膜质片状。主根条柱形,单一或数股交结,分枝或并列,长5cm ~ 13cm, 少数达20cm, 直径0.3cm ~ lcm, 表面棕褐色,皱缩,中心木质部灰棕色,老根下部为单一中柱,而上部有2个~4个分体中柱。有细根和须根,弯曲,表面皱缩,浅棕黄色。质松脆,易折断,断面粗糙,皮部深棕色,常成裂片状。气特异,味苦而辛,有清凉感。
扫二维码用手机看
电话:010-84084959 地址: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南大街9号华普花园C2303 邮箱:zybc611@126.com
北京球盟会官网入口检测认证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19015820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800号 网站建设:中企动力 北二分
微信公众号